《藍色海灣》(Blue Bayou):亞裔移民與紐奧良

Lin (Kirin) PU
Jan 21, 2022

僅佔紐奧良總人口不到3%的亞裔,讓人得以透過電影在這座融合法國與非洲多元風情的嘉年華城市看見不同的移民故事。

紐奧良一直以來就是美國電影取景的熱門城市,從經典電影《慾望街車》到近幾年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與《五星主廚快餐車》。就連Netflix也於近年以紐奧良為場景拍了好幾部電影,包括《女孩我最高》(Tall Girl)、《愛的鳥事》(The Lovebirds)與喬瑟夫·高登-李維主演的《超能計畫》(Project Power)。

由韓裔美國導演全知泰(Justin Chon)所執導與主演的2021年電影《藍色海灣》(Blue Bayou),以美國經典老歌《Blue Bayou》為名,跳脫了觀眾所熟知的紐奧良元素如美食、建築、Mardi Gras(嘉年華狂歡活動,又稱懺悔節)與巫毒文化,以一位韓裔美國人的故事帶出了對美國移民政策及亞裔族群認同的討論。

以下心得的內容涉及部分劇情,應該不至於影響觀賞這部電影的體驗(不過仍推薦給對於美國移民題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完電影再來閱讀這篇文章)。

主角Antonio出生於韓國但後來被美國人領養,並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因故進入警局之後他被查出因當年領養手續未完備,雖然他跟美國公民結婚並育有子女,但仍被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簡稱ICE)認定是非法移民,而面臨著被驅逐出境的困境。

本片中文譯名為藍色海灣,但Bayou應該是美國南方常見的牛軛湖或沼澤出入口;Bayou不但是主角對出生地的印象,也是他自己的秘密基地,也代表了與在地的連結。

電影主要想帶出的討論是外國被領養者在美國所遭遇的法規問題,另外一點則是結合紐奧良在地脈絡的亞裔移民故事。

BLUE BAYOU — Official Trailer

美國政府於2000年所推出《兒童公民法》(Child Citizenship Act),明訂被美國公民所領養的外國子女可以自動取得公民身份。但法規並未朔及既往,導致在2000年以前被領養者可能因為行政流程或手續未完備而未完成歸化,進而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

根據統計,在美國面臨類似狀況的案例共計約3.5萬人,包括了曾受《紐約時報》採訪的韓裔美國人Adam Crapser。電影主角Antonio代表的就是這3.5萬之一的案例。

故事主角的妻子Kathy聽完律師的說明之後就大呼這不是Antonio的錯,律師進一步解釋:這當然不是他的錯,但ICE所瞄準的就是他們這種人。

The Guardian: Ice agents are out of control. And they are only getting worse

ICE應該是近年來最具爭議性的美國執法機關之一。特別是在川普政府時期所推動的零容忍移民政策(family separation policy),將偷渡至美國的非法移民與其子女強制分離,並起訴或驅逐出境成年非法移民,而其子女或未成年移民則由聯邦政府進行看護,負責執行的機關就是ICE。但因為該政策引發過大的反對聲浪,最後由時任總統川普於2018年簽署行政命令而終止。

Netflix於2020年推出的紀錄片《移民國度》(Immigration Nation)不僅介紹了川普最引發爭議的零容忍移民政策,也跟隨ICE的視角拍攝了移民執法的工作內容。其中一位ICE的執法官員直接了當地對鏡頭說:我們只是執行法規,政策怎麼規定,我們就依法執行。

另一方面,ICE在電影Blue Bayou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個「依法行政」的官僚機構,可以感受到導演想聚焦與批判的更是背後龐大的美國移民政策及叢生的移民議題。

BuzzFeed: There’s A Film Called “Blue Bayou” Coming Out, And It Will Wreck You

電影的開場是Antonio帶著他的繼女Jessie去面試工作。面對著雇主對於主角姓氏LeBlanc的好奇,Antonio才解釋說他出生於韓國,但後來被美國夫婦所領養才改姓LeBlanc。

雖然電影沒有提及,這個場景卻不禁讓人想到韓國送養嬰兒的歷史。在冷戰時期,韓國曾是世界主要的領養嬰幼兒來源國(在2011年仍是第六名,目前已經在掉出前十名)。主因包括了韓國在戰後的經濟仍在復甦,許多家庭因經濟無法負擔而選擇將小孩子送養,但由於傳統社會觀念重視血緣,國內領養比率非常低,導致大量的棄嬰與孤兒被送至育幼院或外國,讓韓國得到了「孤兒輸出國」(고아수출국)這個不光彩的別名。

其中被西方國家所領養的嬰幼兒總數超過20萬,例如前法國文化部長芙樂·佩瑞琳(Fleur Pellerin)與出演Netflix實境秀《Bling Empire》(璀璨帝國)的Kevin Kreider。在韓國與台灣都擁有很高討論度的Netflix韓國影集《我是遺物整理師》(Move to Heaven),其中有一集的劇情設定就是被美國人領養的孤兒在成年之後返回韓國尋找生母的故事。

Marie Claire:Netflix《我是遺物整理師》孤兒 「馬修葛林」尋母離世惹人淚!Kevin Oh 帥氣外型,真實身份是美籍韓裔美聲歌手!

這些當年被美國家庭收養的韓國孩童,被遣返回韓國之後身處著語言、文化上截然陌生的環境,在經濟與生活上更要面臨一切從頭來過的挑戰,身心都備受煎熬;有的人還在掙扎,但也有人撐不下去就自我了斷。

電影的另一個焦點則是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的自我認同議題。主角父女倆在醫院巧遇了一位越南裔美國人Parker,小女孩Jessie就指著對方說你長得跟我爸爸(Antonio)好像,也由此帶出電影的支線故事——主角透過認識Parker與他的越南家人,重新省視了自己的出生及與其連結。

Reappropriate: Finding Peace in the End: In Conversation with Blue Bayou’s Linh-Dan Pham

相較於美國的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走在紐奧良的街上,你會發現看到東亞或東南亞面孔的機率少之又少,顯然這座城市並非是亞洲移民的首選。

然而,由於美國在1975年越戰結束之際迎接了大量的越南難民,其中絕大部分都選擇在加州與德州落腳,另外也有一部分越南人受到教會團體的協助而移往紐奧良定居。讓紐奧良擁有了路易斯安那州最大越南移民社群,總數約1.4萬人,而越南人也成為該城市最主要的亞裔群體。

為什麼越南人會選擇移民紐奧良呢?因為當時的越南移民許多信奉天主教,而紐奧良也是典型的美國天主教城市,加上當地較為溫暖、氣候與越南相仿,濱海的地理環境更讓許多越南移民之後重新操起了捕漁、捕蝦的工作。

巧合的是,紐奧良與越南也都被法國殖民過。時至今日,紐奧良的建築、飲食,甚至是街道名稱,仍舊帶有濃濃的法國色彩。例如紐奧良的市徽就使用了象徵法國傳統宮廷的「百合花飾」(fleur-de-lis ⚜),而代表紐奧良市的美式足球隊聖徒隊也是以此為隊徽。

Wikipedia: Flag of New Orleans

當主角Antonio問起Parker他的刺青想刺什麼圖案時,Parker毫不猶豫地回答fleur-de-lis;Antonio笑說你來自紐奧良,為什麼會想刺這個在身上(他還用了一個比喻這就像是加州人在身上刺棕櫚樹一樣)?

Parker解釋說fleur-de-lis就像是Water Lily(水百合),在他越南老家的沼澤就有很多水百合,他們雖然在水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根,但實則有根(不過fleur-de-lis與水百合分別屬於鳶尾科與睡蓮科植物,這邊就暫時不細究了)。

在一次主角與Parker家人碰面的場合時,Parker的父親就看著Antonio並用越南語對他說:越南人與韓國人一樣都是經歷過戰火磨難的民族(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想到了經歷過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台灣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心情啊)。

Parker的父親就是越戰之後攜家帶眷逃難來美國的眾多越南移民之一。當時他將家人分別安排在兩艘船,結果載有Parker母親與兄弟的船隻遇難,兩艘船最後只有一艘平安抵達美國。Antonio反問Parker的父親會不會後悔?慈祥的老人堅毅地回答,不會。

也許,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Hiff: BLUE BAYOU: Form vs. Content

電影一直反覆出現「選擇」(choose)這個字。

小女孩Jessie對著Antonio說:我稱呼你為爸爸,是因為我選擇了你。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彼此成為家人。相反的,那個時常毒打Antonio並最終讓他被迫逃家的養父,卻從來沒有選擇他。

Parker曾問Antonio還記得出生地的事情嗎?畫面只剩下站在湖旁邊一位抱著嬰兒的母親。

也許Antonio的生母當時沒有選擇,才決定將Antonio送給人領養。但對於Antonio而言,無論是被送養給美國人,又或是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他似乎也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

這一切更突顯出主角與太太、養女三者間的濃烈感情,重新詮釋了真正的家人不一定需要血緣的連結。電影是開放式結局,其中的故事轉折就留給觀眾去仔細感受。

導演全知泰對台灣人來說應該是相對陌生,但如果有看過《暮光之城》的觀眾就會知道Eric Yorkie這個角色,而飾演Eric的人就是全知泰。

近年來全知泰轉戰導演,在拍攝《Blue Bayou》之前曾執導過以1992年洛杉磯暴動下韓裔社群為背景的《Gook》(2017)以及反映洛杉磯韓國城底層生活的《Ms. Purple》(2019)。如果想瞭解美國的移民故事與處境(特別是美國的韓裔移民),非常值得去找他的這兩部電影來看。

Wikipedia: Gook(film)

--

--

Lin (Kirin) PU

Focus on Chinese influence campaigns,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and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