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面試的觀察筆記

Lin
Nov 11, 2021

--

美國的學術工作真的是一個非常競爭的求職市場。

最近我們系上一口氣開了三個不同領域的教職缺,包括美國政治/族裔政治、比較政治/中東研究、環境政策(最後一個應該算是在國關領域,有點不確定)。雖然前兩個缺是跟其它學程合聘,但主要也是系上想強化我們的師資陣容,同時也是提高研究的多元性(看研究主題就知道非常符合美國政治學界的潮流或「正確」)。

目前的面試已經到了最後一關,也就是實體面試以及面試者對系上老師跟研究生報告自己的研究;而每一個職缺各有三個人到最後一關,所以我們總共有九場報告可以參加。對研究生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認識未來的老師,同時也知道所謂的job presentation是怎麼一回事。

趁著這個機會剛好記下幾點自己的觀察,除了提醒自己以外也跟眾多同在苦海的研究生們分享。

  1. 目前參加面試的6個人之中,有5個都是畢業自常春藤大學(對,就是路人都知道的哈佛、耶魯…),唯一一位並非來自常春藤大學的應徵者現在已經是助理教授,任教於南方的公立R1大學。雖然敝校是全美第一party school,但好歹也是R1大學,所以這樣豪華的應徵陣容完全不意外…
  2. 在參加應徵者的分享之前我都會先偷偷Google他們,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學術網站跟CV(有的還會分享他們做田野時拍的風景照,超美):基本上他們都是同時具備量化分析能力(也都會至少基本的程式語言),懂至少兩種以上的外語,另外也都有一定時間的田野經驗(或許也反映出mixed methods research越來越普遍)。
  3. 承上,無論是博後或是博士候選人都有至少兩篇以上的共同作者期刊發表,而且幾乎都是SSCI/Q1等級的文章,其中甚至還有人有一篇APSR(雖然是共同作者,但還是非常神…);剛剛提到的那位現役助理教授剛上工兩年,但在過去兩年共有4篇ssci文章發表,而且都還是單一作者…

雖然每一個應徵者的背景都很強,但關於實體的報告分享又是另一回事,包括研究內容、報告的呈現方式、講話的風格,甚至是如何回答問題,都會是台下教授們在意的部分。以下是我跟幾位老師和同學討論之後,加上自己的心得總結出來的幾點想法:

  1. 對於研究本身,有老師提醒說可以用幾個問題來檢視自己的研究:a. 這個研究可以讓讀者知道原本大家不知道的東西嗎?或是它有帶來什麼「新」的知識或研究成果嗎?b. 如果這樣的研究成果沒有成功挑戰既存的認知或理論,那它在理論上、經驗上、方法論上有什麼創新或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嗎?或是,你的研究只是基於你的個人興趣、過去的經驗,還是它真的有理論、經驗或方法論上的貢獻?
  2. 承上,雖然應徵者都非常優秀,但研究上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明顯有問題或爭議的部分:例如有人宣稱他是從事民族誌研究,但多問了幾個問題之後大家才發現,其實他就是有田野經驗結合訪談。
  3. 台下的教授都來自不同領域,即便是來自同一個領域也不一定完全熟悉你報告主題的理論或文獻,雖然分享的時間有一個小時(包括提問時間),如何在短時間內讓不同領域的聽眾都可以跟上你報告的腳步然後瞭解你的研究內容就非常重要。
  4. 承上,這可能也牽涉到報告的風格。有人選擇一開始就講清楚研究問題、假設、理論跟方法,然後再進入研究內容;當然也有人會喜歡在進入研究內容之前(或是在過程中穿插)花一段時間分享一些文獻或受訪者的內容(而且還是逐字逐句念過去…),但如果拿捏不好就很容易讓人分心或模糊焦點(我自己是喜歡前者,不過這僅僅是我個人的偏好,可以略過)。
  5. 目前的應徵者都是美國人,所以講話語速都偏快,但加上臨場的緊張感,所以有的人反而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才能解釋清楚原本可以一兩句話就可以講完的內容,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反而增加理解的困難(但我自己用中文報告的時候也很容易舌頭打結,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

最後在補充一點,雖然研究型大學主要想找的師資是以研究為導向,但基本上就我自己在美國上課的經驗還有這次應徵者們的背景,基本上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非常強調教學的成效,特別是會透過學生的回饋來精進教學內容(也會讓教學內容跟上最新的學界研究成果)。

所以絕對沒有研究型大學就把教學擺爛的說法,基本上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們都是研究教學兩者皆看重,當然也很辛苦就是了。沒辦法,美國的學術市場就是各種的競爭。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