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歐洲的民主化研究,在1990年代左右第三波民主化發生之後,主要是針對歐盟如何透過經濟與援助措施來協助中、東歐國家進行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甚至進一步加入歐盟;接著研究焦點轉往「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以及俄羅斯對周邊地區的威權擴散。
另外,在中國研究的領域,學界對中國在海外發揮政經影響力的討論多半集中在非洲、中亞與拉丁美洲等區域,但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紐西蘭、澳洲,甚至是民主政治與社會經濟發展較成熟的歐盟國家,也開始面臨到中國的影響與威脅。
這次,徘徊在歐洲的不是馬克思(Karl Marx)在《共產黨宣言》所說「共產主義的幽靈」,而是中國這條紅色巨龍。
淺介《Authoritarian Advance》報告
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研究機構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GPPI)與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於今(2018)年2月發表了一篇報告《Authoritarian Advance: Responding to China’s Growing Political Influence in Europe》,專門討論歐洲正在面對中國快速增加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威權主義對自由民主與歐洲價值與利益所造成的挑戰,除了對此向歐盟提出警告,也列出許多可採取的相應手段。
這篇報告在開頭就直接了當地說,中國在歐洲進行政治影響力擴張背後的動機是為了國內政權的鞏固以及推廣自身的發展模式。報告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一、介紹中國在歐洲所進行的政治活動背後動機與目的,同時也包括在不同領域的中國政治代理人;
二、透過實際案例分析中國不同的代理人在歐洲所使用的操作工具(請參考表一):
三、這份報告也以中國在澳洲的政經影響為例,用來提醒如果歐洲國家輕忽中國所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後果。
到底中國在歐洲的政治、媒體、公民社會與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影響程度有多少呢?(請參考圖一)
這個圖表的資料基礎是以英文媒體在歐洲所進行報導為主,內容為歐洲與周邊國家、組織與政策圈對中國−歐洲關係相關事件的評論(包括了政府領袖會面、高層政治會議、重大聲明、條約簽署、設置機構與論壇、媒體類活動、文化類活動、學術類活動,以及中國政府在歐洲對當地國家公民、中國公民與歐洲政府的打壓),主要可分成前述政治菁英、媒體與輿論,以及公民社會與學術界等三大領域,圓圈的大小則反映事件的多寡,時間則是從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
其中幾個中國在歐洲國家發揮影響力的事件包括了:2016年,捷克包括總統Miloš Zeman在內的多名領導人針對數名捷克高官私下與達賴喇嘛會面發表聯合聲明,聲稱「一些捷克政治家的個人活動不代表捷克官方政策有變化」;2017年3月,匈牙利政府則是拒絕簽署一封歐盟批評中國虐待獄中維權律師的聯名信。
2016年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比前一年增加了77%,達到了350億歐元(約13,000億台幣),這樣的資金,包括了中國的市場、資源等,對於歐洲國家,特別是這幾年經濟狀況不佳的中東歐、南歐國家,更是形成了相當大的誘惑,也因此,從這張圖表來看,許多中國因素的相關事件多半發生在上述國家。
在報告的最後,則是提出了歐洲國家立刻可採取用來與威權中國抗衡的方法,特別是保持獨立的經濟發展、降低歐盟成員國對中國的經貿依賴。更強調歐洲無論在政治或經濟都要繼續維持自由的DNA,即便有些限制手段是必須的,但也不能走向像是中國式不自由主義(illiberalism)。
結論
歐美國家的研究機構與智庫針對中國因素的議題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相關的報告,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早在2016年就發佈了名為《China’s Approach to Soft Power: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ism, Legitimacy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的研究報告,當時還是以「軟實力」(soft power)為討論的核心。接著在去年底,美國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更在報告《From ‘Soft Power’ to‘ 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 in the Democratic World》中提出了「銳實力」(sharp power)的概念,研究的國家個案除了拉丁美洲外,更加入了包括波蘭與斯洛伐克兩個歐洲國家。
這份由GPPI與MERICS共同發表的報告,在內容上比較偏向調查性質,雖然不是學術文章,但仍是近年來針對歐洲的中國因素相當完整的調查,非常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反映出相關的調查或研究,不僅開始探討中國在「銳實力」面相的運用,其影響力更伸向國家發展較成熟的歐盟。在這份報告中,也分別引用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教授Anne-Marie Brady的文章〈Magic Weapons: China’s Political Influence Activities Under Xi Jinping〉,以及澳洲查爾斯史都華大學教授Clive Hamilton未出版的著作《Silent Invasion: China’s Influence in Australia》,甚至將澳洲受中國影響的現況當成前車之鑑,更讓人直接感受到中國因素與統戰在全球各地無時無刻的運作及「擴散」。
後記
同樣位於德國的研究機構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rea Studies(GIGA)也從2014到2017年推動了一項名為International Diffusion and Cooperation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跨國研究專案,由學者André Bank負責,專案的合作夥伴更是網羅了全球各地知名的比較威權與民主化研究學者,包括Julia Bader、Jason Brownlee、Valerie Bunce、Oisin Tansey、Lucan Way與Laurence Whitehead等人,也有不少關於中國與威權擴散、威權合作的研究,可以參考:https://www.giga-hamburg.de/en/project/international-diffusion-and-cooperation-of-authoritarian-regimes-idcar-network。